2017年,“复兴号”正式投入运营,并于9月在京沪高铁以350公里的时速运营,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由梁建英及其团队亲手设计制造的动车组已经让全世界领略到中国“智”造的力量。 ...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探索、开发和利用越发迫切,研究和发展仿生智能水下航行器成为近年来全球海洋科学领域的一大热点。
美国研究人员使用“悬浮水凝胶自由形式可逆嵌入”(FRESH)技术,用胶原蛋白成功3D打印出可正常工作的心脏“零件”,这项突破性技术向3D打印全尺寸成人心脏迈近了一步。 ...
物联网由感、传、知、用四层体系架构而来,与感知、分析、服务、指挥、检查“五位一体”的智慧城市建设不谋而合。
自7月份上海开始推行“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以来,垃圾分类成了很多人日常生活的“必修课”。一个月过去,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推进垃圾分类的探索不断涌现。 ...
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日前透露,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论坛版块将全面升级,除了隆重的开幕式和两场高规格主论坛外,还将围绕前沿算法、类脑智能、AI芯片、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AI+5G、AI+教育、AI+医疗、AI+工业 ...
1949年版的《三毛流浪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公映的国产电影,经过人工智能(AI)技术的修复,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映。
一片小小的人工智能视觉芯片能做什么?无人驾驶汽车主动识别并避让行人、摄像头实时甄别在逃犯……这些影视作品中的情节,或许不久将可通过基于嵌入式人工智能视觉芯片的“解决方案”成为现实。 ...
模仿变色龙的原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杜学敏团队研制出了能通过颜色变化进而实现与环境交互,同时还能运动的软体爬行机器人。
据最新一期《科学·机器人》报道,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中国清华大学的科学家团队联合研发出一种新型柔性“机器小强”,不仅爬行速度快,而且不怕踩。 ... ... ...
8月1日,科技部印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工作指引》的通知。文件明确,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重点由人工智能行业技术领军企业牵头建设,鼓励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参与建设并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 ...
来自清华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开发出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于8月1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在400多公里之外的武汉同济医院,专家们对通过5G网络获取的基层医生超声诊断操作手法、部位选取进行实时指导,并根据实时图像进行诊断、出具诊断报告,随后上传至云平台。基层医生下载打印后,交付至患者手中,一次 ...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俞书宏教授研究团队借鉴天然生物纤维的策略,成功研制了一种既强又韧的宏观尺度纤维素基纳米复合纤维材料。纳米尺度纤维素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纳米级原材料,其密度低、热稳定性好、力 ...
剑桥大学发布了2019年度AI(人工智能)发展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涵盖了AI技术研究、人才、产业等多方面内容,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报告专门开辟了一个章节来介绍中国AI技术的发展。 ... ...
智能时代 精品传媒荣誉出品
( 京ICP备19056894号 )
GMT+8, 2025-5-6 04:32 , Processed in 0.021684 second(s), 8 queries .